【掌上咸宁】万家灯火照初心——国网崇阳供电职工庞骞的25载电力人生

来源:掌上咸宁
时间:2025/5/8 17:50:03
字体:  

25年,辗转10个乡镇,他从青丝到白发,从“小庞”到“庞师傅”,却始终践行着那句诺言:“风里雨里,有我守护你。”

他叫庞骞,国网崇阳供电公司肖岭供电所主任。他的工装褪了颜色,却让数十万崇阳人的日子愈发鲜亮……

从军旅到山野:铁血丹心铸筋骨

1981年,庞骞出生在崇阳县路口镇洋港村一个普通的电力家庭。父亲是供电所的老职工,常年在崇阳的崇山峻岭间巡线抢修。童年记忆里,父亲沾满泥浆的工装、深夜响起的紧急电话,以及那句“有电的地方就有光”的教诲,悄然在他心中埋下火种。

1998年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参军入伍,在军营的熔炉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两年后,当他褪去军装回到家乡时,看到父亲和同事们正佝偻着腰整理工具包准备上山抢修。“爸,往后线路我替您巡。”这一句承诺,开启了他与崇阳电网二十五载的不解之缘。

2001年,庞骞成为路口供电所最年轻的线路维护员。辖区内的雨山片区海拔较高,每逢冬季暴雪,山间银线便成了冰封的“琉璃索”。一次抢修中,他背着30公斤的脚扣和工具,在结冰的陡坡上手脚并用攀爬,寒风裹挟冰碴灌进领口,手掌被冻得与金属工具粘连。

村民老夏端来姜汤时,发现这个浑身冰霜的小伙子正跪在地上调试变压器,工装裤膝盖处磨出两个窟窿。“那时候我就知道,这娃身上有股倔劲儿。”

“我是山的孩子,电杆扎在哪里,根就留在哪里。”他不经意的话语,却透露着自己的初心。

辗转十个乡镇:脚印丈量光明路

2003年,庞骞调任白霓供电所营抄维护员。彼时乡镇电网改造尚未完成,他既要翻山越岭抄表收费,又要应对突发故障。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辖区一家钢铁厂因未及时充值导致停电,价值百万元的生产线骤然停滞,厂长抱着最后希望拨通庞骞电话。“等我!”他翻身跨上摩托,雨衣被狂风掀起一角。半小时后,轰鸣的机器声重新响彻厂房,老板紧握的手掌与眼角的湿润,成为他职业生涯难忘的勋章。

2005年冬,庞骞调任金沙供电所营抄班长,遭遇职业生涯最严峻考验。连续40天的暴雪将金沙山区变成冰雪牢笼,倒杆断线事故频发。他带领队伍在齐腰深的积雪中穿行,肩扛电缆,步步为营。冰棱刺破手套,血水与汗水浸透工装,摔了无数跟头的他,硬是用军人的脊梁撑起被冰雪压垮的电网。同事回忆:那段日子,我们就着雪水啃冻硬的馒头时,他哼起军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

2008年,庞骞升任桂花泉供电所副主任。适逢国网营销体系改革,他带着笔记本走遍全镇各个自然村湾,收集民情民意,帮孤寡老人检修线路、换闸刀。

2013年,庞骞调任崇阳县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适逢家电下乡政策火热,城区用电负荷激增。有一次午夜,他刚处理完商业街变压器冒烟故障,又接到老旧小区整栋楼停电的求助,随后又有其他地方线路故障。连续三天三夜抢修中,他几次差点儿中暑,每次用凉水拍拍自己后,又继续战斗。

二十五载春秋,他辗转崇阳十个乡镇,直接守护40余万群众用电安全,他走过的每一寸路,都镌刻着“电力人”三个字的重量。

急流淬真金:危难时刻见丹心

2021年清明,铜钟乡马桥村的茶香被焦糊味打断。价值五十万元的全自动制茶机因过载瘫痪,茶农毛不易急得直跺脚。庞骞带人冲进车间,三小时抢修让机器重获新生。当新茶在电力的驱动下翻涌出翠浪,他沾满焦灰的脸上终于绽开笑容。那年,他捧回的“省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奖章,带着春茶的清香。

2023年的肖岭乡烈日灼人。庞骞蹲在龟裂的田埂上,指尖拂过焦渴的稻穗。面对几十年一遇的大旱,他带着团队架起5公里抗旱专线,35块新装电表如同希望的种子,让白马村的抽水机唱响欢歌。白马村马蹄种植大户熊杜兵望着重新挺立的马蹄苗感叹:“这不是电线,是老百姓的命脉!”

2024年2月6日,崇阳遭受冻雨袭击。他了解到受灾最严重的供电所是桂花供电所和港口供电所,便主动请缨,带领肖岭供电所6位精干人员到受灾严重地区进行支援,就连除夕夜都没回家;在第二波冰雪灾害来袭前,他又带领肖岭供电所运维人员前往10千伏台山线龙潭支线,开展线路树竹障清理工作,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成功应对了第二波冰冻灾害。

山河为证,光明作碑。在庞骞总是淡淡一笑,然后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在他的带领下,肖岭供电所2024年三零三优指标排名在市公司前列,被市公司评为综合标杆。

他的记事本上,遒劲的字迹道尽电力人的情怀:“走过最远的路,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那风景,是寒夜里亮起的第一盏灯,是丰收时田垄上的笑颜,更是千家万户流淌的光明。”

这,便是新时代咸宁供电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咸宁日报记者:马丽娅 通讯员:李晓霞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