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今天是:

咸宁日报:美丽乡村入画来——白霓镇回头岭村的乡村治理之路

来源:咸宁日报    日期:2017/1/3 11:03:31     字体:    分享到:


  村庄规划思路明晰
  2016年12月28日,行走在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甘家湾,只见野趣横生的田园牧歌风情中,透着无限生机。
  青瓦堆砌的镂空墙依势延伸,古朴的墙砖、蜿蜒的石路、精致的花圃渐次排开,古墙、古磨与自然花草相得益彰,块状、带状绿地交织呈现……
  甘家湾村庄建设颇具“章法”。村支书甘卫民说:“就地取材,点石成金、点竹成景,少花钱,多办事,一切浑然天成!”
  砌墙的砖,拆自无人居住的旧房;绿化的草、树,挖自深山;休憩用的石墩,用铁桶浇筑;连废弃的磨盘,也雕塑成了古朴的石桌……
  在《甘家湾(一期)环境改造方案》里清晰记录着:居住区路口依山建花坛、篱笆隔离路面,花坛200平米,篱笆80米,经费3000元……
  这套方案出自退休干部甘景高之手。甘景高与甘卫民熬了两天两夜,几易其稿,推出一份详细、完整的方案初稿,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敲定。
  规划提出:第一步,把道路、绿化、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整一遍,让家乡美起来;第二步,依托地形,修建文化广场和健身场所,开展广场舞和文化健身活动,让村民动起来; 第三步,发展乡村一日游,以合作社把大家团结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蓝天碧水、四季花香、村民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十三五’美丽目标。”甘景高介绍,方案集中着大家的智慧,也凝聚着大家的美好期待。
  乡贤带领群众自治
  去年初,回头岭村成立甘家湾乡贤理事会,甘景高担任会长,副会长和理事成员共9名,履行“表达民意、参与议政、调处矛盾、兴办公益”四项职责。
  在理事会影响下,“十三五规划”得到村民拥护:众筹修复石拱桥、拓宽路面,村民竞相捐资,有80高龄婆婆拄着拐杖,代外出务工儿子捐资500元;低保户卢荷香没钱,主动请求做义务小工;村民甘明顶主动退出宅基地,建设公共小花池……
  村庄建设如火如荼,改善管理也需跟进。“我的地盘我清扫”成为村民共识:湾子划分3个大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清洁路段,及相应地段的保洁员。老屋片区责任人甘明汗介绍,湾子1000多米的道路,洁净如洗,很少有人乱扔垃圾。
  在村子入口住房立面上,赫然写着“文化,是最美的风景”;文化墙上,工整镌刻着“甘家湾溯源”、“甘家湾历史名人”、“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入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朱红大字,镌刻在圆润大石上。
  “只要识字的,都会背诵族训、家规。”驻足阅读文化墙的老人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蕴含大道理,不可遗忘、更不能丢弃。
  目前,回头岭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评选为“全市最美乡村”。“走进田间当农民,放下锄头练舞蹈,来到广场跳广场舞、学先贤、学模范”,成为村子流行的时尚,扯皮闹事的少了,热心村里事务的却多了。
  闻名而来的游客发出感慨:“这里的村民自发维护传统、自发爱护环境,透出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甘家湾,先贤辈出,仅明清两代,就有文武举人和秀才48名,至今仍保留着清朝同治八年崇阳县令李梦珠赠送的寿匾。
  甘卫民如数家珍,这几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达104人,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继承人甘伯炼的家乡。
  以甘家湾为中心,四周“雄踞”着一批文化景观——
  “石葫芦瓢”:石壁之中形成一个天然石葫芦瓢,泉水清澈见底,涌泉常年不断;“古民居虎头冲”:四个大门喟然而立,外墙有1937年红军刷上去的标语,规模大、气势恢宏,具有浓郁地方建筑风格;“螺丝盘顶”:下山之路象螺丝纹一样盘旋而下,沿途野免出没,阵阵花香扑鼻……
  源远流长的茶马古道、古韵犹存的民居群、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王世杰故居、带有战争烙印的红色文化……乡村旅游“联姻”文化,提振精神的同时提振村集体经济。
  对此,甘卫民和村民描绘着一张清晰的“文化旅游地图”——
  第一步,清除茶马古道荆棘,还原驿道原貌,使茶马古道、石亭、鸡公石构成一条“茶马文化”精品线;第二步,建立抗战纪念馆,还原抗战记忆,设立纪念碑;第三步,修通茶马古道、纪念馆和虎头冲民居通村公路,让三者相互连接又相互映衬,形成贯通全村的旅游路线。
  “如何将村子打造成文化旅游圣地 ”在冬日斜阳下,村民们的热议声在田野中飘荡开去……
  


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