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三师师长谭质夫牺牲地遗址
红三师师长谭质夫牺牲地位于崇阳县白霓镇金城山西侧。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鄂东南苏区的形势十分危急。1934年2月初,鄂东南道委决定将道委机关迁至修(水)武(宁)崇(阳)通(山)苏区,由红三师七团政委谭质夫率部先行。经过20多天的艰苦战斗,打通了大幕山到通山冷水坪的东西两条交通线,保证了道委机关于3月中旬安全转移到冷水坪。4月,鄂东南道委将修武崇通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师八团,由谭质夫任红三师师长,指挥红三师在苏区中心冷水坪外围作战。为了减轻修武崇通苏区的压力,谭质夫又率领红七团进入崇阳港口小沙坪地区,牵制敌人的兵力。当月,谭质夫特派一名侦察员到白霓桥进行侦察。获悉驻扎在该地协兴和营房的国民党军已于当天上午全部调回县城,只剩下20多名团丁。他当即带领警卫营战士连夜急行军,于黎明前赶到白霓桥金城山下。可万万没料到,驻县城的国民党三十三师于头天下午调来1个加强连换防。该营房是一幢高大的楼房,四周有丈多高的砖石围墙,墙腰上布设密密麻麻的射击洞口,利于防守;围墙外广场前的高地上还建有碉堡1座,日夜有人放哨,戒备森严。加之进攻的那天清晨,恰逢大雾弥漫,咫尺不见行人。谭质夫将警卫营分兵两路,计划夹攻。分兵后,由于大雾迷路,不辨方向,两路战士竟在山脚下会合,对攻击协兴和营房极为不利。天刚蒙蒙亮,敌士兵正在广场上荷枪实弹演习。当敌哨发现红军时,全连士兵马上进入屋内,凭借围墙射击口,对准进攻的警卫营战士,机枪、步枪、手榴弹猛烈开火。谭质夫以为他们是地方团丁,力量单薄,攻之如探囊取物,于是身先士卒,想一举消灭敌人;但刚冲上前几步,首先中弹倒下。接着由警卫营长指挥全营继续战斗。近两小时后,县城支援的敌军已从新塘岭急驰而来,驻守在白霓桥岩下丁家的团丁也包抄而至。警卫营长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向油市岭、高堤方向撤退。战斗结束后,白霓桥和附近群众来到战场,见到红军战士尸体遍地,身上带的干粮全是苞谷,心情极度难过,有的流下眼泪。第二天,为了扫清血迹,县里派人将红军战士尸体全部抬到金城山脚下埋在一个大坑里,共计47具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