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蒲崇通中心县委的建立与修武崇通县改名胡梓县
中共鄂东南道委根据石门坎紧急会议精神,决定在鄂南成立中共咸蒲崇通中心县委,恢复鄂南诸县苏区。东向武宁推进,联系龙武苏区,西向崇通发展,联系湘鄂边,形成以通山三界尖为中心的西起药姑山、东到太平山的新苏区。1934年11月,中共咸蒲崇通中心县委正式建立,书记丁维嘹。同时,成立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夏发全。中心县委领导咸宁、蒲圻、崇阳、通山4县边境地区。武装力量有鄂南独立团和工农红军游击队,阮耕(袁修平)任鄂南独立团团长兼政委。
1933年10月,红三师编入红十六师后,中共鄂东南道委负责人大部分调往省委机关,留下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梓(省委特派员)和一支手枪队在道委机关,并将流散的武装力量组成一个独立团,二三百人在冷水坪、三界尖一带坚持游击活动。同时,中共鄂东南道委及所属机关由冷水坪逐渐迁至崇阳的龟背山、大茶园、金塘等地,道委机关驻金塘铺。
1935年2月3日,时逢甲戌年除夕,一股从江西过来的敌军获知中共鄂东南道委机关守卫空虚,冒充是修铜宜丰边区的游击队,趁着夜黑窜到道委机关附近的南山头,在一名被俘叛变交通员的带领下,直扑冷水坪。叛徒手持“介绍信”混过哨卡,带领敌军头目直接进入中共湘鄂赣省委特派员胡梓和中共鄂东南道委秘书刘士杰的住处,要求他们帮助“游击队”安排住宿。刘士杰刚出房门,在外等候的敌军便冲入屋内。刘士杰知道上当,便大喊:“不好,敌人来了”。道委机关人员听到喊声,纷纷冲出房外。胡梓在房内听到喊声,猛地将门口的敌人打倒在地,纵身破门而出。独自夺路转向后山坡奔跑,以引敌转移目标。道委机关的警卫队、手枪队当即迎敌,修武崇通游击队闻声赶来,与敌展开血战,打死敌团丁数十人。敌人见天将破晓,不敢恋战,窜回江西。冷水坪遭袭击后,道委机关虽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但不幸的是,胡梓冲出门外向后山坡上奔跑时,被追赶的敌人乱枪击中,腹部受伤,壮烈牺牲。2月5日(大年初二),中共鄂东南道委机关为胡梓召开追悼大会,当地群众献出了最好的棺木安葬胡梓的遗体。胡梓本名吴致民,又名吴铁汉,湖北黄梅人,1917年入武昌启黄中学读书,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在恽代英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1921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科体育系,一年后转入农科农艺系,同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代理中共南京地委书记,1927年调任湖北省码头总工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他回黄梅工作,组织农民暴动,工作卓有成效。1928年初,调任省委特派员,到鄂东南指导工作;1929年大冶中心县委成立,任中心县委书记。红五纵队来鄂东南,他与鄂东南党委团结一心,先后在通山黄沙铺、阳新曹家湾与大冶刘仁八召开重要会议,积极参与领导了大冶兵暴、年关斗争、“三一八大示威”等重大活动,创建了鄂东南苏区。1930年任鄂东特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领导鄂东南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一、二、三次“围剿”。在湘鄂赣第一次党代会上,他当选为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历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曾作为省苏维埃代表,出席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苏中央临时政府执行委员。1933年10月以后,作为省特派员常驻鄂东南,领导
了鄂东南道委改组,解决了肃反扩大化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在对敌作战中坚定、英勇、沉着。因他长着满脸络腮胡,苏区的老人或年龄与胡不相上下的男女都尊称他为“胡子”,后干脆化名“胡梓”。为纪念胡梓,中共鄂东南道委作出决定,将修武崇通县改名为胡梓县。
1935年2月中旬,胡梓县命名大会在通山冷水坪召开,复职不久的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黄家高到会作了“缅怀胡梓、保卫苏区”的报告,中共胡梓县委书记成其福代表全县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在会上誓言,决心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将苏区的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