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道委南迁冷水坪及保卫苏区的战斗
1934年2月7日,中共鄂东南道委在通山长安区石门坎召开各县党政干部和战斗积极分子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王文驿失利后的形势,作出了把道委机关由兰田钟家畈南迁冷水坪的决定。随后,道委直属机关和武装力量统一按军队建制作了调整,将已撤销番号的前红十七军红三师突围部队与富(水)河北指挥部合编为红三师七团,师政委王应全、团长杨锡成、政委谭质夫。中共修武崇通县委迅速召开各区负责人会议,传达鄂东南道委石门坎紧急会议精神,决定将县游击大队改编为修武崇通县独立团,肃清内奸,歼灭民团,加强对已迁入的鄂东南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政治学校的安全保卫,迎接道委南迁冷水坪。此时,从湘赣苏区来湘鄂赣苏区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红十七师,在师长肖克率领下,翻越三界尖来到冷水坪,沟通了修武崇通根据地与湘鄂赣省委的联系,并派兵击退了进犯冷水坪的敌人,有力地支持了修武崇通人民的斗争,为道委机关南迁冷水坪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师政委王应全将红三师七团分为两部分,由杨锡成、谭质夫分别率领,分东西两路向通山冷水坪进击。2月13日,时值农历癸酉年除夕,红三师七团利用敌人戒备松懈之机,以4个连的兵力歼灭高湖小源巡察队。驻宝石的敌保安中队数百人闻讯赶来增援,被红军击溃。此次战斗毙敌百余人,缴获枪数十支。红三师七团经过20多天的艰苦战斗,共消灭国民党反动武装800余人,摧毁敌碉堡10余座,打通了大幕山至冷水坪的东西两条交通线,保证了道委机关3月中旬安全转移到冷水坪。4月初,道委将修武崇通独立团改编为红三师八团,谭质夫兼任团长,留下80条人枪由修武崇通县再组独立团。改编后的红三师七团、八团,在苏区中心冷水坪的外围作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为保卫苏区和鄂东南道委机关的安全转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1934年4月,红三师师长兼八团团长谭质夫,获悉驻扎在白霓桥的国民党军已全部调回县城,只剩下20多名团丁,认为进攻时机已到,率一个营的战士,连夜急行军百余里,于黎明前赶到白霓桥金城山下。可没料到县城的国民党三十三师于头天下午调来了一个加强连换防,仍驻扎在老营地金城山对面的协兴和。该营房是一幢四周有丈多高的砖石围墙,墙腰上设有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围墙外广场前建有碉堡一座,内有人日夜放哨,戒备森严。当天清晨,大雾弥漫,咫尺不见行人,红军分两路夹攻。由于大雾笼罩,不辨方向,两路红军都在金城山脚下会合,没有对协兴和形成包围。天刚蒙蒙亮,敌人一个连正在广场上操练。此时,敌哨发现红军,即开枪发出信号,敌军凭借围墙射击口,用机枪、步枪一齐对准进攻的红军猛烈开火。师长谭质夫误以为不过是20名地方团丁,力量单薄,攻之应如同探囊取物。他一边指挥战士进行反击,一边高呼:“缴枪不杀……”的口号,带头冲向敌人,想一举取得战斗胜利。但刚冲出几步就中弹倒下,一营营长接着指挥战斗,军号声、枪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激战两小时后,县城的敌军已从新塘岭急驰而来,驻守在白霓桥岩下的民团也包抄而至。于是,红军营长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向油市岭、高堤方向撤离。此次战斗,红三师八团虽然取得了毙敌百余人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师长和46名官兵牺牲的巨大代价。
为策应道委机关的转移,咸蒲崇通县独立团和湘鄂边中心县独立团也多次主动出击,牵制敌人。1934年2月4日,咸蒲崇通独立团获悉通山敌人从咸宁柏墩运来食盐700余斤,即在龙泉寺伏兵截击,缴获全部食盐,击毙保长1人。2月16日烧毁了敌人修建的山口碉堡。接着,在南畿洞同敌人相遇激战,缴获枪支10余支。4月,湘鄂边中心县保卫局侦察科长李平(即饶国树)侦察到国民党驻守通城、崇阳的第三十三师一九七团第一营,到赵李桥火车站领饷和押运武器弹药、盐、布及日用品等物资的信息。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钟期光召开紧急会议,连夜调集湘鄂边中心县独立团、各区游击队和保卫队,于清晨埋伏在崇阳双港桥,待挑领饷的一百副担子和运物资的队伍进入伏击圈后,全面突击,歼灭国民党军第一营,俘虏了一名副团长,缴获了近400支枪、几万发子弹和一批物资,而红军却无一伤亡。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用这批缴获的枪支弹药装备了一个新的战斗连和团部的一个手枪连,用缴获的物资办起了边区缝纫厂、合作社。
然而,局部战场上的胜利并未改变鄂东南苏区反“围剿”斗争的败势。1934年5月,鄂东南道委在冷水坪召开鄂东南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总结分析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教训。前几次反“围剿”斗争,是因正确执行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除了个别地区外,整个鄂东南大部分苏区连续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鄂东南道委执行“左”倾路线、方针、政策,错误估计形势,采取盲目的攻坚战、阵地战,以与敌人拼消耗,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教训极其深刻。同时,会议检查纠正了苏区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决定党组织活动方式实行军事化,并制定“实行外线作战,开展游击”的工作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