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在崇阳的建立及其苏区的巩固发展
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边县委书记张和经不起第五次反“围剿”恶劣斗争的考验,叛变投敌,导致湘鄂边县部分苏区失陷。
1934年1月上旬,中共湘鄂赣省委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巩固湘鄂边苏区,派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钟期光率黄启炳等30余名干部,到崇阳大药姑山的八斗山开展工作。钟期光在泉湖殷家冲大屋陈家(今沙坪镇庙铺村5组)主持建立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辖嘉鱼、蒲圻、崇阳、通城、临湘、岳阳、湘阴等县,钟期光任中心县委书记,方天保任副书记,周长工任组织部部长,周努力(后为陈樵,岳州人)任宣传部长,张茂信任军事部部长,沈春华任妇女部部长,黄启炳(后为饶国树)任保卫局局长,邓锡卿任财政部部长,黄德全任少共书记。随即,湘鄂边县苏维埃政府更名为湘鄂边中心县苏维埃政府,李济平任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会后,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及苏维埃政府为落实中共湘鄂赣省委“以药姑山为根据地,向通城发展,向咸宁、通山推进,建立武长路工作团,与修水、鄂东苏区联系起来”①的战略目标,迅速成立5个工作团,分赴中心县周边各地,做新区的开辟和老区的恢复工作。一是抽调干部熊丙生、刘贤斌、李政湘、杨秋生、李明岗(女)、李婉秋(女)及方山区委干部饶金生、应柏祥、邹道炳、吴炎林等人,组成河东工作团(指隽水河东,又称青山工作团),由周长工任主任,到东边崇阳县的梓木港、青山及通城县的清水一带,与通城县委军事部部长刘永康为主任的清水工作团会合,并将梓木港区更名为河东区;二是从塔坳区委干部中抽调万顺义、张佛光、汪望生等人,组成临角工作团,到西边的临湘县马颈、平角园一带;三是指派杨文甫、杨幼雄、杨金华等组成中共平通岳工作委员会,到南边的平江、通城、岳阳边界建基山、蛤蟆尖一带;四是派出由冯远超任主任共10余人组成的武长路工作团,到西北面的蒲圻、临湘铁路沿线;五是派出宣传部部长陈樵、军事部部长张茂信为书记、主任,杨仁、钟玉清、卢福胜等人组成的岳临通工作团到思相山、际山洞(俗称季山)一带,建立四县交通线。1934年4月,又派出由李济平任主任共30余人组成的中共驻蒲代表团和以张南熙、邓锡卿等5人的洪下老区工作团,协助原区乡干部做老区的恢复巩固工作。
其时,老区洪下街驻有敌保安团的一个中队,经常出动,四处“清剿”。做老区恢复工作的工作队员和原洪下区委干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白天躲在山上避敌,晚上下山串连,找群众座谈,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组织他们配合游击队行动;在保安团驻地周围贴标语、烧哨棚、锯电线杆;捕捉土豪劣绅筹款,搜集国民党报纸和弄西药送给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1934年8月,洪下区委书记饶国垣在洪下活动时被敌军包围遇害。9月,区少共书记钟其相在活动时被保安团包围牺牲。工作队员和区乡干部被叛徒出卖而遭捕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工作队员和区乡干部的活动带来极大危害。为保证苏区的联络不致于中断,他们既要避开敌人的武装袭击,又要防范内部人员叛变投敌所带来的危害。
由于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开辟了部分新苏区,建立了新区区乡基层组织,而且保证了老苏区的巩固发展。至1934年秋,湘鄂边中心县苏区扩展到12个区46个乡。其中:崇阳县境有金紫、洪下、方山、塔坳、杨林、梓木港、东关7个区35个乡苏维埃政府;通城县境有大港冲、雅崔山、尖山、建基山(平通岳边界)4个区及水口铺、际山洞(岳临通边界)等9个乡苏维埃政府;临湘县境有龙角区、马颈乡苏维埃政府,边区面积扩大到历史最多时期。
在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中心县独立团在长近100里、宽30余里的区域里,采用游击战术,有力地抵御了敌人的“围剿”,打击了土豪劣绅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嚣张气焰。中心县独立团经常出没于铁路和公路沿线,截获敌人的火车,缴获各种军用和民用物资,为县苏和省苏解决钱财物资问题。全盛时期,湘鄂边中心县一度成为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筹集钱财物资的“后勤基地”。
1934年10月,钟期光调任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划归中共鄂东南道委领导,李济平接任中心县委书记,饶国树、张茂信先后任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①《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3辑,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