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今天是:

鄂东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及崇阳苏区的发展(一)

来源:崇阳县史志研究中心    日期:2025/5/7 11:07:17     字体:    分享到:

鄂南红二师和鄂东红三师的建立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和红军内部出现的思想悲观情绪,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指明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至1930年上半年,全国的革命根据地扩展到15块,扩大到11个省,红军发展到10万人。湘鄂赣苏区除建有红军主力红三军团外,地处长江以南、幕阜山以北已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阳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宁、蒲圻、崇阳、通城等苏区县,组建各类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计4.02万人、枪支4650余支,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为统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1930年5月中旬,党中央在上海秘密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同时举行红军代表会议,中央军委对各根据地武装力量的编制、划分和构成进行了全面整编。整编后的军事组织分为3种:1.主力红军。以战略区域为单位实行“三三制”,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挫败敌人“围剿”,保卫和发展苏维埃区域。2.地方部队。指红军独立团或警卫师、团,以历史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红色区域为单位,担负配合主力作战、扶持和支援各县游击队等任务。3.群众武装。分为两类:游击队系脱产的群众武装。以县、区为单位,由青壮年组成,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担负武装筹款、侦察敌情、破坏交通、牵制敌人、消灭地主武装和保卫县、区党政机关等任务。儿童团、少年队、赤卫军系不脱产的群众武装。儿童团由8岁至15岁的贫农、雇农、中农子弟组成,负责站岗放哨、查看路条、捉拿奸细、传递公文信件。少先队由15岁至20岁的贫农、中农子弟组成,负责扩红拥红,支援前线,肃反戒严,维持社会治安。赤卫军由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劳苦群众组成,负责警戒防卫、运送粮食弹药、转送伤病员、管制地主豪绅以及配合红军、游击队与敌人作战。

1930年7月,正当扩建的红三军团奉令攻打岳州、长沙大城市之时,中共鄂南特委和鄂东特委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精神,分别组建了地方部队鄂南红二师和鄂东红三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移到外地的共产党员李绍先、李春华等人潜回蒲圻,在金紫山一带发动群众,恢复中共蒲圻临时县委,组织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游击队。同时,蒲圻县原六区农协执委徐敬之及汪子霞、祝自清等从沔阳潜回蒲圻,在枫桥王佐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也组建了一支游击队。1929年5月,中共中央派杨开明等人巡视鄂南,与中共蒲圻中心县委领导一起考察蒲圻的工作,指示“两块根据地、两支红色游击队必须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领导核心,才能形成合力。”6月正式成立中共蒲圻县委,县委军事部部长李绍先将两支游击队合编为蒲圻县游击队,队员30多人。随后,李绍先派人打入土匪内部,旋即悄悄包围敌人据点,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金紫山崇阳地段的土匪和蒲圻车埠的“清乡”队,缴获长枪15支。冬月,汪子霞带领游击队袭击了驻茶庵岭的国民党驻军和小柏山、横柏港的民团武装,缴获枪支100余支,部队迅速扩大。12月,蒲圻县游击队更名为鄂南赤色游击队,隶属中共蒲圻中心县委。1930年2至5月,鄂南赤色游击队在配合红五军年关斗争、巴黎公社纪念日游行和“红五月暴动”中,发展到300余人,长短枪300余支。6月下旬,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崇阳县城,将部队开抵羊楼洞时,听取了中共鄂南特委委员周然和中共蒲圻县委书记徐敬之有关鄂南地方武装发展情况的汇报。彭德怀指示:“要尽快地扩大武装,建立正规军”,并赠送了10支长枪、一箱子弹。

1930年7月,周然和徐敬之根据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和彭德怀军团长的意见,在蒲圻的羊楼洞、赵李桥、洪石、茶庵和崇阳的三山源等地,动员农军200余人编入鄂南赤色游击队。扩编后的赤色游击队500余人,300余枪,在中心坪柳家山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军事整训。7月底,在柳家山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鄂南独立师(简称“鄂南红军独立师”,又称“鄂南师”),汪子霞任师长,徐自然(洪湖人)任政委。下辖两个独立连和一个直属大队(又称“特务大队”)。会上举行了授旗仪式,周然、徐敬之等领导亲自给红军战士分发军装。全体红军战士身着灰色新军装,脚穿麻布草鞋,佩戴着写有“红军”两字的红布胸章,在军旗下庄严宣誓:听从指挥,爱护群众,团结战斗,不怕牺牲。当年10月,鄂南红军独立师经连续作战后,集中在洪山寺一带进行第二次整训。根据红军正规部队的建制,将直属大队改编为独立师警卫营,由苏家方任营长,戴同发任政委;下设3个连:一连连长汪春和,二连连长皮福光,三连连长朱士元。借鉴井冈山中央红军的经验,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分别由李有九、李刚、祝长清任政治指导员,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同时,由中共鄂南特委负责人联系,将通山县城以东的横路、高桥、大坪等地曾与中共通山县委失去联系的地方赤卫队也编入了鄂南红军独立师。随后,中共鄂南特委打算集中咸宁、嘉鱼、崇阳、蒲圻、通城等县的游击队,扩充红军独立师,由于中共鄂南特委主要负责人赴省汇报下落不明,又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扩充计划来不及实施便投入了战斗。

1931年3月,中共鄂东南特委成立后,为便于统一指挥,把鄂南红军独立师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鄂南独立第二师,简称“鄂南红二师”。中共鄂东特委根据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统编红军计划,于1930年7月在阳新三溪口召开紧急会,以红五军、红八军留守人员(含伤病员)及特委警卫营为基础,集中阳新、通山、大冶等县的游击队和赤卫队300余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简称红三师,又称鄂东师。初建时仅有一个团,未设师部,称红三师第七团,刘振山任团长,蔡希贤任副团长,郭子明任政委,下设3个营,共有1000余人。不久,中共鄂东特委又把到达阳新龙港的赣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师第八团。1931年2月,在黄梅考田成立的红三师第九团因遭国民党“围剿”而解体,中共鄂东特委又集中阳新、大冶两县警卫团,在阳新龙港重建第九团,在3个团全部配齐的情况下,决定组建鄂东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简称“鄂东红三师”,师长张焘,副师长萧高蔚,政委郭子明,政治部主任叶金波,参谋长童友军。全师2000余人,长短枪千余支。成为鄂南苏区人民在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中坚力量。

其后,鄂南红二师、鄂东红三师在中共鄂东南特委的统一领导下,他们互相独立,又互相策应支援,经常单独或配合红十六军作战。


①红十六军,为1930年8月由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扩编而成,在湘鄂赣边特委领导下的红军主力部队,1933年7月改为红十六师。


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