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3次攻占崇阳县城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平江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以下简称“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8月初,红五军挥戈北进,湘鄂赣三省国民党军队按照蒋介石令,打破互不越省界的惯例,对红军进行“会剿”①。为打破敌人“会剿”和甩开敌人,保存红军实力,彭德怀率领红军主力向鄂南通城、崇阳、通山九宫山进发。8月下旬至11月间,红五军采用“欲南先北”的战略战术在平江、修水、通城、崇阳、武宁、通山等湘鄂赣边界山区,开展盘旋式的游击战争,沿途消灭部分民团、警察,捣毁国民党部分县、区政府,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和处决反动分子,帮助地方恢复中共党组织,建立农民赤卫队,并决定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部返回平江,与湘鄂赣边特委建立起来的边境红军支队会合整编,红五军扩充为5个纵队。9月2日,彭德怀主持军委扩大会议,决定红五军以纵队为单位向外游击,帮助群众斗争。黄公略率第一、二、三纵队留在平江、浏阳、铜鼓和修水等县,开展游击战争;彭德怀、滕代远率主力第四纵队返回井冈山,巩固和扩大罗霄山中段的革命根据地;李灿、何长工率第五纵队(简称“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一)红军一占崇阳县城
湖北省东南部的通城、崇阳、蒲圻、嘉鱼、咸宁、通山、阳新、大冶、蕲春、浠水、黄梅等十几个县,周围700余里。“在地理形势上,长江天堑横贯于北,幕阜山脉环绕于南,介于罗霄山脉、大别山脉和洪湖地区三大苏区之间,我们如果控制了这一地区,既可扼控敌人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直接威胁九江、武汉,予湘、鄂、赣三省的政治形势以强烈影响,又可为联络我各个苏区的交通枢纽。因此,在这一地区开辟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②。
1929年9月上旬,红五纵队司令员李灿、政委何长工率部队1000多人、500多支枪,经平江,过通城麦市,进入崇阳高枧,与在古市岭一带坚持地下活动的中共崇阳县委取得联系,决定攻占崇阳县城。部队由袁青当向导,从古市出发,当晚赶到县城城郊,选择攻城地点,守敌毫无察觉。第二天拂晓,第五纵队突然发起猛攻,在县城北门外选择制高点架设机枪,居高临下,直射城内,掩护攻城部队从西门外架起云梯攻入城内,与敌展开巷战,激战4小时,赵玉林中队除部分人护着县长逃跑外,全部被歼,红五军进入鄂东南首战告捷。
红五纵队进占崇阳县城后,在县城休整3天,没收了县衙部分财产,征收了富豪一些钱粮,为部队补充给养,并将崇阳最大的商户陈永庆储藏的1.5万多斤洋油(煤油)分给老百姓。红五纵队离开县城向通山前进,沿途在崇阳境内的白霓、东堡、塘口等村镇进行革命宣传,开仓济贫,深受贫苦百姓的拥护。当地工农群众组成欢迎队伍,一手拿着红旗,一手拿着自己所用的工具,如裁缝举着剪刀或尺,木匠举着斧头,泥水匠举着砌刀,农民举着锄头,以表示他们是真正的工农③;有的送来茶水,有的燃放鞭炮,热烈欢送红军。铜钟佛岭的程广文等10多名青年就是这次加入到红军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红军二占崇阳县城
1929年9月中旬,以游击姿态进入鄂东南的红五纵队离开崇阳县城后,沿着幕阜山脉边缘北麓向东挺进。9月下旬,红五纵队奇袭通山县的横石潭、富有街、大畈镇和黄沙镇后,10月上旬在黄沙镇召开大冶中心县委和红五纵队党委联席会议。会议由中心县委书记吴致民和纵队党委书记何长工主持,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咸宁等县委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借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实行武装割据的经验,确定鄂东南赤区的中心任务是:积极发动武装斗争,消灭本地反动武装,开展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农民自卫武装,以造成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930年1月20日,红五纵队用一部分兵力发动了攻打阳新县城战役,另一部分兵力组成多个突击队,在当地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配下,分途向粤汉铁路一带出击。2月2日,红五纵队一部从汀泗桥到达白霓桥,将当地保卫团40余人缴械后,留下第三支队特务队、教导队驻守白霓桥,第一、二支队向崇阳县城进发,于下午3时许攻占崇阳县城,毙敌10余人,缴获2万余元(银圆)及大批粮食物资,在县城分配给贫苦民众。3天后部队离开崇阳回袭咸宁。这次斗争击溃、缴获了地主武装和大批粮食物资,人民群众普遍获得了实际的利益,每家每户分得了一些粮食和物资。到年关的时候,没有地主豪绅上门逼税逼债,真正过了一个“太平年”。
(三)红军三占崇阳县城
1930年4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第四纵队从井冈山返回。此时红五军第一、二、三纵队已奉令改编为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5月,红五军第四纵队直奔阳新,连续发起了对阳新、大冶县城的战斗,打出了军威。鄂东南各县党组织也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据此,湘鄂赣省委根据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精神,批准撤销中共大冶、黄梅、蒲圻3个中心县委,恢复鄂东南各县县委,并成立中共鄂东、鄂南等特委,吴致民、龙丛启分别任书记。自此,鄂南秋收暴动点燃的星星之火与彭德怀领导的红军在鄂东南播下的火种汇成一炬,形成燎原之势。其时,红五军第四纵队已发展到9000余人,红五纵队已发展到8000余人。鄂东南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初,根据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和第103号通知,红五军在大冶刘仁八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将红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军长李灿,政委何长工;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简称“红三军团”),辖红五军和红八军,彭德怀任总指挥,黄公略任副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成立中共红军第三军团前敌委员会,彭德怀任书记。红三军团在连续攻克大冶、通山县城,惩办了一批大地主、大土豪,收取了大量军费和扩充部分兵员后,制订了“主力撤离鄂东南,夺取岳州”的行动方案。同时,还作出了抽调部分兵力,顺路攻占崇阳县城的计划。
6月下旬,红三军团主力部队在通山、崇阳一带集结。其先头部队红八军首先到达崇阳东堡,分兵消灭了肖家市、冷水港一带的地主武装。接着,红八军、红五军会合于白霓桥,并派红五军一纵一连连长李才校率一连先头部队进逼崇阳县城,当晚宿营于县城南河对岸的茅棚街。派秋收暴动中荣获一等功的共产党员高枧甘泉人王豪杰入县城侦察,不幸被保卫团逮捕入狱。县城保卫团得知红军进入县境,十分恐惧,仓皇加固工事,妄想闭城死守。6月24日凌晨,李才校率队渡河,见城门紧闭,城墙厚实,不易强攻,则令战士到附近村庄搬来稻草、竹枝,堆积于东门城边的王爷殿,乘东风点火焚烧。刹时,王爷殿烈焰滚滚,青烟笼罩全城,守敌龟缩城墙下。红军官兵冒着浓烟大火,砸开城门,冲入城内。战斗仅一个多小时,击溃守城保卫团,守敌纷纷弃城逃窜;缴获长、短枪40余支和部分军用物资,唯有连长李才校在冲入城门后中弹牺牲。
红军大部队进城后,书写标语,宣传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很快恢复了城内秩序。24日中午,军团司令部、政治部机关进驻城内,彭德怀和司令部驻扎在协昌福商店,政治部驻扎在德盛燮商号。根据县委提供的情况,红三军团惩治了在县城的劣绅,向商务会筹集了款项,没收了国民党县政府和大商户的部分财物,并在学前场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的物资分给部分进城的贫苦农民,号召工农团结起来,夺取革命胜利。部队在崇阳县城休整一天后,其主力部队由地下交通员郑华秋带路,经桂花泉入蒲圻羊楼洞(现赵李桥镇)。离城时,群众恋恋不舍,敲锣打鼓欢送,城西屠商谢普引吭高歌:
打开大门迎红军,劫富济贫为穷人,
苛捐杂税都没有,不派捐来不扰民。
红三军团主力部队离开后,后续部队在崇阳停留了几天,中共崇阳县委组织群众为红军送柴送菜,洗衣补裳,拥军气氛十分热烈,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有的父母送子参军,有的妻子送丈夫参军,有的兄弟争着参军。因报名的人太多,部队动员一些年龄小、家里缺劳力的留下,只接收30多人入伍。但在部队离城后,仍有青山大眼泉的赵国泰、白霓咀上殷家的殷承祯和白霓堰下章家的张襄国④等青年偷偷追赶部队,步行到羊楼洞,经再三请求部队领导才被接收入伍。经过血与火的锻炼,后成长为军队将领。
红三军团全部离崇后,国民党崇阳县长欧阳洪烈重操屠刀,诬陷东门瓦渣墩外县小商贩刘宏启及西门贫民程毛一为红军通风报信,犯有趁火抢劫之罪,将他们绑赴刑场枪决示众,以泄其愤。临刑时,执行枪决的国民党士兵良心未泯,鸣枪未中要害,刘、程二人佯死逃匿。后被欧阳洪烈知情,重擒归案,终遭屠戮。
红军三占崇阳县城,沉重打击了崇阳县的反动武装,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壮大了红军主力,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发挥了重大作用。
①《滕代远同志向湖南省委的报告》,1929年1月10日,《修水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第41、45页。
②《星火燎原》第1卷第1集(下),《何长工回忆录》。
③《湘鄂赣边特委报告》,1929年12月21日,《修水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第120页。
④ 张襄国本姓章,参加红军后改姓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