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去稳快进、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市级战略崇阳实施,奋力建设幕阜山区经济强县、打造美丽富饶新天城,开创了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96.95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9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5.97亿元,同比增长11.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36.89亿元,同比增长9.5%。按常住人口(39.8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4359元(现价),比上年增加2195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3年的26.3:35.7:38调整为24.8:37.1:38.1,第一产业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趋于稳定。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1%,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基础仍然薄弱,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占比偏低。工业崛起压力较大,科技型、战略性项目缺乏,产业仅具雏形,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自我提升困难。市场集约化程度不高,大中型商贸物流带动不足。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9.25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农业产值17.44亿元,同比增长10.7%;林业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3.7%;牧业产值14.93亿元,同比下降4.8%;渔业产值3.36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0.3亿元,同比增长7.1%。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6.83万亩,同比扩大0.75%;总产量20.26万吨,同比增长2.8%。油料播种面积13.83万亩,同比扩大6.7%;总产量11584吨,同比增长6.8%。蔬菜瓜类播种面积16.76万亩,同比缩减4.3%;总产量22.53万吨,同比增长9.6%。年末园林水果面积10.36万亩,同比缩减11.9%;水果产量11203吨,同比增长2.1%。(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1)
表1 201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产量(吨) |
同比增长(%) |
粮食 |
202644 |
2.84 |
棉花 |
560 |
-30.5 |
油料 |
11584 |
1.6 |
#油菜籽 |
8061 |
6.1 |
茶叶 |
1421 |
66.8 |
水果(不含果用瓜) |
11203 |
2.1 |
蔬菜 |
199739 |
7.4 |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年末有林地面积174.48万亩。当年植树造林6.7万亩,木材采伐量10.05万立方米,竹材采伐量273.23万根,其中楠竹243.13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03%。
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年末牛存栏4.06万头,同比增长15%。全年肥猪出栏70.2万头,同比增长16.7%;年末生猪存栏59.42万头,同比增长0.1%;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26万头,同比增长3.2%。山羊饲养量9.99万只,同比增长13.9%。家禽出笼668.33万只,同比下降38.8%;禽蛋产量4663吨,同比增长4.3%。肉类总产量6.69万吨,同比下降20.9%。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7.8万亩,同比扩大1.7%;水产品产量达到13300吨,同比增长10.2%。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受益村116个,普及率达到62.5%,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3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3.43万千瓦,同比增长14.2%;有效灌溉面积19.87万亩,同比下降0.1%;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19251吨,同比下降0.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面攀升。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75亿元,同比增长11.2%(可比价)。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各项指标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84.4亿元,同比增长12.1%;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6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税金总额1.35亿元,同比下降6.2%;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同比下降2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2)
表2 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量 |
同比增长(%) |
铅酸蓄电池 |
万千伏安 |
11.4 |
94.8 |
纱 |
吨 |
1473 |
44.9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56.8 |
11.1 |
布 |
万米 |
10295 |
15.7 |
化学纤维 |
万吨 |
3.4 |
18.1 |
塑料制品 |
万吨 |
2.4 |
10.4 |
家具 |
万件 |
12.6 |
14.2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14.7 |
25.3 |
金属成形机床 |
台 |
858 |
-4.1 |
水泥 |
万吨 |
107.3 |
10.8 |
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全县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达到16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总产值9.04亿元,同比增长3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
四、投资、招商、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51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19.35亿元,同比增长23.1%。在总计中,城镇以上项目投资88.32亿元,同比增长30.2%;农村项目投资完成31.03亿元,同比增长6.6%。全年施工项目(含房地产)338个,同比增加14个,增长4.3%。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208个,同比增加10个,增长5.1%;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130个,同比增加4个,增长3.2%。
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全县房地产完成投资10.36亿元,同比下降11.7%。今年纳入统计的房地产企业由2013年的23家增加到26家,房地产项目25个,比去年增加1个。房屋施工面积9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其中新开工面积33.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6%;房屋竣工面积1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1%;商品房销售面积2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3%。
招商引资平稳增长。全县招商引资项目个数102个,其中工业项目49个。到位资金(省外资金)150.2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88.9亿元,同比增长73.2%。
五、批发零售贸易、外经、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8亿元,同比增长13.5%。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8.87亿元,同比增长1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81亿元,同比增长5.4%。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全县完成外贸出口2138.5万美元,同比增长17.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19万美元。
旅游开发卓有成效。全县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AAA级景区1个,全年共接待游客2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33.9%。浪口温泉继2013年获华中最佳商务温泉,并入选中国温泉金汤奖之后,2014年又荣登“灵秀湖北”最受欢迎十大温泉之首;在首届中国旅游金奖评选活动中荣获“美丽中国·最美温泉”金奖;浪口温泉度假区在第二十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峰会荣膺最佳健康养生度假区。崇阳工艺扇在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荣获旅游商品银奖。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公路货运量4125万吨,客运量2730万人次;货物周转量317867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48001万人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85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718公里,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到10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县邮电通信业务总量达到22240万元,同比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40万元,通信业务总量19800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8931部,其中农村用户40898部,同比分别增加11066部和6996部;移动电话用户23.75万户,同比增加0.2万户;互联网用户4.25万户,比上年减少0.08万户;网络电视用户7.15万户,比上年减少0.89万户。
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全县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1418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9.22%;增加值能耗为0.444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8.56%;单位产值能耗0.135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36.83%。全县规模工业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5007.98吨标煤,同比下降33.36%,高耗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3.21%。全县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4.01%。全社会用电总量56816万千瓦小时,同比增加2431万千瓦小时,增长4.47%。其中工业用电量30786万千瓦小时,同比增加1982万千瓦小时,增长6.8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591万千瓦小时,同比下降433万千瓦小时,下降2.4%。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68083万元,同比增长24.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009万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地方税收收入35156万元,同比增长25.7%。基金收入77590万元,同比增长2.5%,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48257万元,同比下降7.6%,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9333万元,同比增长2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2412万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342万元,同比增长39%。
金融存贷健康发展。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8.14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其中个人储蓄存款78.39亿元,比年初增长18.4%。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4.97亿元,比年初增长30.9%;其中短期贷款13.28亿元,比年初增长12%;中长期贷款31.18亿元,比年初增长43.7%。当年被评为全省最佳信用县市。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产保险6家,人寿保险7家;保费收入1442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4050万元,人寿保险10370万元;理赔支出396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理赔支出2720万元,人寿保险理赔支出1240万元。
八、教育、文化、新闻、科技和卫生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县各类学校247所(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中3所,普通中学14所,小学145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8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人数70448人(含在园幼儿),其中普通高中6182人,普通中学11781人,普通小学33420人,中等专业学校2890人,幼儿园16124,特校5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3%。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全县电影放映单位13个,放映电影2232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9个,演出场次300余场,观众达15万人次。承办了崇阳县第九届提琴戏剧节,历时8天,湖北电视台、咸宁电视台、咸宁日报、咸宁周刊等多家媒体对崇阳县第九届提琴戏剧节进行了专题报道。创作提琴戏剧目《断桥》,参加全省地方戏比赛,演出取得成功并参加了开幕式演出。举办了首届“天城大舞台”广场舞比赛。同时,重点抓好了“王世杰故居”、“米应生故居”、“寿昌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维修保护和合理利用。
新闻宣传成效显著。全年共编发《崇阳新闻》300组,2250条,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广播电视新闻676条。其中被中央电视台采用13条,《新闻联播》1条;被省级电视台采用新闻132条,其中被湖北卫视《新闻联播》采用35条,其它频道采用97条;被省级电台采用新闻44条;被市电视台采用新闻263条,市电台采用新闻224条。编发《今日崇阳》专栏98期,拍摄专题片27部。出版《崇阳周刊》55期,编发各类稿件2000余篇,93多万字。出版《楚天都市报·活力崇阳》21期,编发各类稿件300余篇,35万多字,新闻图片180多幅。崇阳网共上载各类信息16000余条,其中崇阳新闻2000多条,视频新闻1800多条、新闻图片600多幅,被省级以上新闻网采用稿件31条。
科技活动突破发展。全县各类科研机构4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万人。应用技术成果13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0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5%,同比增加2.87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卫生机构数267个,卫生技术人员238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755张,全年诊疗人次数达到269.7万人次。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5.2%;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100%、99.93%;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93%。全县共计36.3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2.6亿元,对城区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改造。全县城市面貌得到改观,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天城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已建成绿化覆盖面积30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7%,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5公顷,道路面积256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124公里,供水总量70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共汽车运营车辆48辆,出租汽车218辆。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全县自然保护区个数5个,面积达到4427公顷。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2亿元,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5%,氮氧化物排放量986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COD)0.28千克。
安全生产形势向好。全年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4起,死亡3人,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减少11起和2人;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比上年减少185.18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保障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全县年末总户数134259户,年末总人口491390人,其中男性254958人,女性236432人,常住人口3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235人,死亡人数24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同比上升1.53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6元,比上年增加1357元,增长10.8%;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53元,同比增加1113元,增长1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2元,同比增加1732元,增长9.8%。
社会就业稳中向好。全县从业人员24.8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7万人,城镇从业人员6.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
社会保障平稳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32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760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75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38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722万元。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4个,床位数1214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0817人,其中城镇居民7178人,农村居民23639人。社会救济总人数8.42万人,其中农村传统救济人数6.38万人,享受低保人员数占救济总人数比例达到37%。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用电量数据使用市供电公司数据。
3、年末总人口为公安人口年报数,出生、死亡人口数据为卫计年报数据。
(最终数据以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