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翻身不忘共产党,吾家世代永拥军。”这是崇阳县桂花泉镇东源村农民张日平自编的一首打油诗,既是他的心迹写照,也是他们家的家风传承。
今年71岁的张日平是“全国拥军模范”张道全之子,他本人也被授予“湖北省拥军模范”。
4月21日,在东源村一片田野中,一块“拥军田”的红色标牌十分醒目。张日平老人正在油菜地里进行田间管理,望着成片的油菜枝头挂满沉甸甸的菜籽,满头大汗的张日平开心地笑了。
接过拥军接力棒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育,我才走上拥军路。特别是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情景,让我内心非常震撼。”张日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铭心刻骨的一个真实故事。
“2000年腊月二十三,一直卧床不起、年近80岁的父亲张道全吩咐我把他珍藏已久的一套军装拿出来,为他穿上。虽然父亲已不能说话,但不时用手对着我比划,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腊月二十六。我揣摩到父亲是在担心他过世后,自己的拥军路不能再延续下去。我连忙蹲在父亲床前,大声说着:您老放心,您的这条拥军路我会接着走下去,我也会把拥军作为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当我说完这句话时,父亲长舒一口气,才安详离世。”
在张日平的记忆里,每年八一和春节,父亲都会挑着箩筐,装满鸡鱼肉、大米等农家产品,走上几十里山路,慰问驻地官兵。小时候,每次父亲下山拥军,张日平都跟在后面;长大后他挑担,父亲就跟在他身后。崇军拥军的信念也从小便在张日平心中种下。正是在这种良好家风熏陶下,张日平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亲的拥军“接力棒”。
精心打理拥军田
“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要继承父志,把拥军这件事做好”。父亲去世后,张日平把心思都花在父亲留下的五、六亩拥军田上。扩大拥军田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只为了延续父亲的拥军情,让驻地官兵能尝到生态环保的绿色食品。
说干就干。从2002年开始,张日平就把拥军田面积扩大到了10亩,逐年递增到现在的近30亩。自家的责任田不够,他就走东家串西家,把周边村民家零散的田地流转过来,集中成片,集中耕作。他在拥军田里耕种了一季油菜和稻谷,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收益。每年拥军田的收入,除了留下自家吃的粮食,他全部送到了部队官兵的手中。
军民鱼水情,最是动人心。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张日平都会带着拥军田生产的米、油、薯线粉和纯粮作物饲养的生猪、鸡鸭等物资到驻地部队,为部队官兵送上节日的祝福,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整整24年。
每每此时,是张日平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
军民鱼水一家亲
走进张日平家的“拥军资料陈列室”,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面面鲜艳的锦旗,各类陈列物品、文字资料整齐排列,无声地诉说着几十载如一日的涓涓拥军情……
张日平对自己很吝啬,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在优待军烈属方面却很大方,经常为家庭困难的烈军属送温暖献爱心,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千元。农忙季节,他还会及时组织劳力帮助人手紧张的烈军属耕种收割,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翻开张日平的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村里和镇上现役军人的详细情况,除此之外,张日平还将拥军的范畴扩大到做新兵工作、为军属服务上来。
新兵到部队后张日平都要给他们写信,了解训练和学习情况,询问有没有家庭困难,勉励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该村退役士兵李彪在部队服役期间就和张日平建立经常性联系,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如今每年春节回家,李彪都要上门给他拜年问好。
张日平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周边村落修桥铺路,自己捐款出力不说,还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四处义务募捐筹款,免费设计监工建造。如今,由他经手建造的独石江家桥、双港李树坡石拱桥等8座便民桥,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感人事迹得到社会普遍赞誉,张日平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咸宁市拥军优属模范、第五届“咸宁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四代接力齐拥军
“张日平一家几代人都是鄂南拥军优属的典范和名片,希望他们能把这种拥军优属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崇阳县委书记郑俊华说,希望通过张道全、张日平父子的拥军事迹,教育感化更多高学历青年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我只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情,做得还不够,跟我的父亲和其他的国家级拥军模范相比还有差距,还需更进一步努力”。面对荣誉,还有党和政府的关爱,张日平说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
“父亲拥军第一代,到我手上己是第二代了,第三代交由大儿子张奇义,第四代暂定正在县众望高中读高二的孙女儿张曦熙。”年事已高的张日平正在筹划,将自己的拥军接力棒交到儿孙辈的手中,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国家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能够从父亲手上接过拥军接力棒,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无尚光荣!”面对记者,张日平的儿子张奇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很支持我爷爷的这种拥军行为,如果有一天,我的爷爷走不动了,我会和我的大伯一起,把拥军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张日平的孙女、县众望高中学生张曦熙语气坚定。
全媒体记者:佘帅兵 吴玲燕
通讯员:李鹏博
编辑:付波 熊哲
编审:熊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