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今天是:

路口镇雨山村:修井送水抗旱忙

来源:崇阳新闻网    日期:2022/8/26 11:18:16     字体:    分享到:

“现在古井修好了,水又变清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喝上这古井里的水,还是人大代表办事效率高,一声令下发动群众就将事办好了!”望着不断从井底冒出的井水,崇阳县路口镇雨山村四组近80岁的吴成帮老人激动而又兴奋地说。

据了解,雨山位于崇阳县东南,最高峰雨山尖海拔1029米。7月出梅以来,受持续高温晴热少雨天气影响,致使靠“水落地聚”的雨山村水井、塘堰以及多处蓄水池干涸,农作物受旱灾面积共计680余亩,饮水困难人口290余人,牛羊猪近3000余头,全村面临农作物干枯,收成减半甚至绝收的境地,抗旱保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熊亚红代表察看古井出水情况

面对村民期盼的眼神,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熊亚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耐心地宽慰群众,积极为村民们想办法。

雨山村境内原有四口老井,其它三口早已干涸,唯独四组有一口千年古井至今从未枯过。过去,古井冒出来的水清澈见底,纯净甘甜、冬暖夏凉。后来,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使用,大部分村民搬迁,加之古井年代久远,造成泥土淤积,逐渐成为一口废井。

雨山村民投工投劳修缮古井

为了找到“救命水”,熊亚红首先打起了古井的主意。她发动村民开展抗旱自救,决定由村委会出资对这口古井进行修缮,以保住这处应急水源。8月12日,老百姓自发投工投劳,热火朝天地行动起来。他们把井里的淤泥一桶一桶清理出来,并用钢筋、水泥、沙石和石块做好井栏,井上方做好顶盖,以保证水井干净卫生,不被污染。经过6天的共同努力,修缮后的古井旧貌换新颜,重新焕发生机。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当天早上把井水抽干以后,第二天早上再去看,井水仍是满的。

修缮后的古井

光靠一口水井毕竟难以满足全村用水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威时刻牵挂着雨山村的旱情,多次前来指导抗旱工作。熊亚红汇报了雨山严重的旱情后,他当即联系县消防救援大队,很快,8月14日下午县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们就将第一车水送到了该村。一进村庄入口,村民们就拿着水桶、盆等容器,迫不急待地装起水来,解决了当前村民饮水困难的燃眉之急。

县消防救援大队为雨山村民送水上门

“虽然天气这么热,很久没下雨了,但消防车每两三天就会送一车水上来,这下我们生活用水的难处就缓和了一些,感谢消防救援大队……”但眼看门口的大水桶又快见底了,村民杨天亮又在翘首盼望消防车的到来。

看到才过三天,村民又为水发愁,熊亚红立刻和县人寿保险公司驻村工作队商量,决定用车从县城运送桶装水进村,每户分发三桶,送水上门,切实保障群众生活持续用水。

“水又来了,真是太好了,太谢谢你们啦!”看到熊亚红和驻村干部一起将三桶水扛进门,腿脚不便的86岁老人夏青颂紧锁的眉头又舒展开来,不停地致谢道。

雨山村组织送桶装水入户

人大代表、雨山村党支部书记熊亚红送桶装水给行动不便的村民

截至8月25日,雨山村已投入抗旱机械 3台(套),发放储水大桶100余个,对水源已干涸的小组,开展送水入户;已调派消防车送水6次,修缮水井1口,送桶装水260桶,基本满足人畜饮水需求。为缓解农作物旱情,熊亚红组织党员群众积极自救,挖引水渠道抽水灌溉,做到了抗旱保民生、保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旱情造成的损失,群众为此纷纷点赞。

与此同时,路口镇人大雨山代表联络站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计划维修已有的蓄水池9个,更新管道 6000 米;新建大型蓄水池2个,用于汛情蓄水、干旱应急;修缮好雨山3处几近废弃的古井,充当备用水源;通过多措并举,彻底解决雨山人畜饮水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我们本着‘先生活,再生产’的原则,有序组织抗旱,确保精准灌溉、精准调度、节约用水。”熊亚红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将一如既往地帮助群众开展抗旱自救,守护好群众“生命线”和“粮袋子”,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崇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杨昀琰 陈文豪供稿)

编辑:付波 熊哲 陈超

编审:熊晓辉



在线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