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是崇阳县高枧乡的特色产业,制豆腐的手艺代代相传,在当地已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高枧乡党委、政府锚定传统豆腐产业,做强做优该产业。但当地农户极少种植黄豆,原材料黄豆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补齐短板,今年以来,高枧乡积极推广本地黄豆种植,让高枧豆制品品牌“底气”更足。
8月15日,在高枧乡中山村一组,层层叠叠的垒石梯地里,金黄的豆秆绵延开去,豆荚似金黄的“铃铛”,迎风招展。不远处,忙着收割的农人挥汗如雨,舞动着镰刀抢收黄豆。村民王国良告诉记者,早上刚收了两车豆秆,打出来的黄豆最少有200斤。
中山村地处偏远,豆腐、豆浆是地方特产。由黄豆搭配山泉水制出的豆腐,色泽白嫩、口感细腻、远近闻名。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开通后,这里的豆制品借势出山,俏销武汉、江西、湖南等地。近年来,高枧乡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00万元建成豆制品加工厂,又引进森禾集团打造集农产品制作、吃、住、休闲旅游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中山富硒豆腐文化风情街,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选购,全乡豆腐作坊达到135户。
豆腐产业强大了,可很多人心中仍没底,随着高枧乡豆腐市场的扩大,对黄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当地农户种植黄豆的又很少,导致很多豆腐加工户都难以收购到足量的本地黄豆,全靠去外地采购。“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针对这一情况,去年来,高枧乡立足当地土壤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优势,在全乡范围内着力打造连片黄豆基地,在高枧村、中山村种下500亩黄豆。经过这一季的试种,黄豆迎来大丰收。
高枧乡中山村村干部 宋运春:
以前没有种植黄豆,靠在外面采购,有时候采购的品种不同,打出来的豆腐成色就不好,口感也不行。我们自己种植的黄豆,打出来的豆腐白白嫩嫩的,豆浆不用放糖都是清甜的。
如今,黄豆种植不仅使高枧乡豆制品品质得到了保障,还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该产业链的短板。产业强了、名气大了,高枧豆制品“底气”更足了!
全媒体记者:甘源
通讯员:蔡旻高 殷子薇
编辑:熊哲 陈超
编审: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