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采摘200来斤,平均8元一斤,一天就是1000多元钱”。8月9日,在崇阳县天城镇桃红村秋葵基地的采摘现场,围观的村民议论开了,对种植户谢洛新充满羡慕。看着采摘好的新鲜秋葵,一送到县城就被抢购一空,谢洛新内心也无比满足。
“成功试种秋葵,产生了良好的效益,驻村第一书记王思浩功不可没”。这是种植户谢洛新和部分村民对王思浩工作的肯定。
“明年我家一定也要种上几亩秋葵”......
在秋葵上市前,村民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今年34岁的王思浩,是崇阳县委党校理论部部长,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她主要负责科研、教学任务。2021年10月,县委党校需要派出一名党员干部到天城镇桃红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思浩主动请缨,10月18日正式担任桃红村驻村第一书记。
上任后的王思浩,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了解村子里的情况。老党员、老村支书、贫困户、技术能人、乡贤等人的家里,都留下了她入户走访的身影。
为开发桃红村的旅游资源,王思浩邀请县作家协会会员前来采风创作文学作品,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前来拍摄风景图片、影视作品,还邀请到县汉服协会会员前来以溪流、青山绿水为背景进行展示表演.....一系列的努力,让“深藏闺中”的桃红村进入了崇阳人的视线,许多人慕名前来游玩打卡。
在调研中,王思浩发现桃红村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但是农业产业薄弱。“全村植被覆盖率在96%以上,崇阳港穿村而过,坐拥‘十里画廊’等旅游资源,但人均只有半亩地,种的黄精要三、五年后才能受益。能不能发展点见效快的产业来巩固脱贫成果呢?”王思浩带着驻村队员、村两委班子从村头走到村尾,访民意、勘地形。
看到原林场的地里长满杂草时,王思浩想到,在这里开荒发展产业,不与粮争地,又可以为村民蹚出一条路来。
说干就干!通过外出考察论证后,王思浩发现秋葵这种蔬菜,在崇阳当地及周边县市极少大规模种植,市场上销售的都是外地购进,且秋葵在酒店餐馆深受欢迎,产量高,深加工前景广阔。
“我们村前前后后也搞过多种产业,要么不景气,要么失败,现在搞秋葵能成吗?”
“从来没有秋葵的种植经验,技术有保障吗?销售有渠道吗?”
“一个理论部长,还是个女同志,种田弄地光有理论不行呀!”
......
在征求讨论种植发展秋葵的党员干部大会上,质疑声不断。
“说服头脑活络、有经济基础的村民谢洛新作为创始人之一参与合伙,为村里培养一个致富带头人。同时耐心做好村民宣传解释工作,真诚打动3户村民参与投资,开荒种上50亩秋葵。”王思浩迈出了秋葵种植行动的第一步。
在开垦荒地期间,重活累活王思浩都全程参与。50亩的秋葵基地开垦好后,王思浩请来农业专家现场分析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种植后,秋葵苗成功破土而出,正常生长开花结果。
“为了打消顾虑,让投资者安心种植秋葵,王思浩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和汗水,从开垦荒地、播种到挂果采摘,她每天都要到基地看几次。”采访时,基地合伙人谢洛新说道。
结果后的秋葵,每天可产出七、八十斤。王思浩和几位合伙人每天都用小三轮将秋葵运到县城,分拣装框后送往各大超市以及客户手中。“城郊村种蔬菜是选对了,几公里的距离不影响保鲜,亩产两、三千斤,采摘期可延续到霜降节气前,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王思浩粗略算了下,50亩秋葵的产值可达40余万元。
“自进入7月后,我差不多每天清晨4点半,就叫醒爱人,一起去农贸市场、超市送货。”8月9日,王思浩在秋葵基地时,说起自己在桃红村的“创业经”,非常感谢县委党校、家人和合伙人的支持。
看着青青园中葵,王思浩又在谋划延伸秋葵产业链。“开发区那里已建成一座油脂加工厂,老了的秋葵我们就卖籽,售价可达30元一斤。秋葵花好看,采摘也容易,基地离城区近,把面积逐步扩大后,还可开发成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如果与‘十里画廊’‘仙休谷漂流’能连成一体,这里就是城郊农文旅融合的好去处了。”王思浩说道。
全媒体记者:佘帅兵 张敬
编辑:陈超 熊哲
编审:付波